大家对徐嘉良老师创作作品的品评和鉴赏

夜与心缘

文/宽恕


在我曾经的印象中,台语的很多歌曲里都有一些慵懒且低柔的感觉。听起来的人像掉进了一个蜿蜒的蟒状的梦境。像是缺少了引领的路碑。不过我还算是真的有幸,因为有人已经引领我走进另一片空地。那便是有幸可以聆听徐嘉良老师的声音,那声音可以从雍容繁华的台语乐坛中独立出来,让我们看到一把鲜明的旗帜在台语歌的上空挥扬着瑰丽而浑厚的色流。徐老师的声线稳定而出色,而他的一贯的曲风则有一种抿灭了时间概念意识。让听者的知觉瞬间升华到无可限量的温柔里,说这是温柔陷阱也豪不过分。

他有一种绵里藏针的风度。

在迷人的夜晚里,仔细倾听明湖姐姐推荐的那些歌曲,从赵传演唱的《不曾在你面前掉过泪》到王杰的《心醉》再到徐老师自己演唱的《又搁是落雨天》,感觉上是一个又一个冗长且意味深长的排比句,接二连三的敲打我的心底。温柔的底线和铿锵的音符的完美结合,有无尽的时空感,让我在漆黑的深夜里感觉到一种似乎蜷缩在微风细扫,清月斜照时的温暖。明亮的音乐点燃了明亮的情绪。让一个又一个的铁汉在凌厉锐进的旋律中尽情地释放他们的柔情似水。这就是徐老师音乐的魔力,他可以让伟岸化为柔肠,让消沉化为复苏,让寂静化为火焰。在很多令人忧伤的时间里,当我掉进很多侵蚀灵魂的梦魇时,他带我给的安逸会送我回家。没有人去打破它,就像无法打破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东西。

徐老师的音乐作品是一桌盛宴,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其实音乐在每个人的耳朵里面,都像是阳春三月的天气,忽明忽暗。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对音乐的定位,什么代表阳光明媚,什么代表隐晦暗淡,什么代表激情高亢、什么代表缠绵悱恻。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耳朵里插上耳机,我依然可以上学听课、它可以跟随我与火车刺耳的轰鸣声做顽强的抵抗、也可以在每一个灵魂出窍的时刻当一双挽救我的双手、同样可以跟着我们肆无忌惮地穿梭于北京安静的古城里和嘈杂的地铁站之间。但是没有人去注意或者是去猜测那小小的耳塞中到底回旋着什么样的旋律。是王杰晦涩沧桑的无奈;是费玉清细腻温存的渺远;是郑少秋无形幽静的梦幻。

我觉得歌手是在某种程度上用他们的声音诠释着作曲者的心意和传递着作曲者的心声。成功固然需要相辅相成的协调,就像电视剧中的演员要理解剧本时要充分地转化和理解为自己的思路,安插上自己的故事来演绎一样。但是无法改变的是没有人会得到一首音乐作品在创作完成的过程中作者本人所拥有的那一刻思想最为集中的升华。无论是王杰还是赵传,我们听来听去其实都是在听徐老师的心声。

有人问我喜欢徐老师的理由。对此,我并不想说喜欢没有理由,而是理由太多。此刻我便想到一个最简单的:他的曲风优雅而平静,对悲情充满敬意,让人易产生镇定的心境,适合现代生活中紊乱的快节奏。

对徐老师本人的印象是先见其人后闻其声。在照片中那个带着腼腆温柔微笑男人的思想里,我们都是一只优游于浅滩里的娃娃鱼,会拼命去探究过幻想中离奇的故事,然而那股与生俱来的执拗还是被温柔俘虏,最后安静下来。在徐老师的世界里,我们除了呼吸还能感受,感受在日记中一笔代过的青春、感受不置可否的爱情、感受每一个流泪的深夜。

真的很惊奇这样一段话:徐嘉良创作的曲子多达600多首,制作过的唱片约160多张,100多位的国台语歌手都曾与徐嘉良老师合作过专辑制作,发表的600多首创作歌曲如今仍是流行市场所为人喜爱的音乐作品。这些个数字无疑代表着过去的20多年里,徐老师的创作影响了国台语歌坛的一个时代。他思想和记忆可以编织成一条长长的线,这条线放飞了很多人,也让一些人在原有的高度上升得更高。也为很多人在原本喧腾颓废的生命里郑重地画上了那清艳的一笔。

2006年914